虽然今年稻谷供给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当前稻米行业的发展仍面临一系列困难和问题,仍需通过综合施策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力度,促进稻谷去库存。进入2018年以来,国家对稻谷供给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,大幅调整了稻谷最低收购价和政策性稻谷拍卖政策,稻谷生产、销售及大米进口均出现可喜变化,供给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。目前,我国稻谷育秧和栽插还在进行中,种植结构调整也在加快。
稻谷市场仍面临诸多问题
稻谷仍然产大于需。2017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45264万亩,产量为20856万吨。虽然今年种植面积可能减少1000万亩,但1000万亩水稻调减量仅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2.2%,相当于江西水稻总面积的1/3、黑龙江的1/4。由于调减的面积大多位于水稻种植的非优势产区,因此实际产量调减幅度将低于2.2%,即不到500万吨。因此,今年稻谷产量仍将远高于大米需求量,后期稻谷库存仍将面临增加。
政策性稻谷去库存仍然偏慢。2012年以来,连续7年启动托市收购,我国政策性稻谷收购量达到1.7亿吨左右,而截至目前仅拍卖了3000多万吨,库存结余仍达1.3亿吨以上。稻谷库存依然十分庞大,仓容压力和财政资金压力仍未根本缓解。目前单周投放量稳定在340万吨,即使今年销售量能达到1500万吨以上,仍需七八年才能完成库存消化,而稻谷保管时间根本不可能那么久,后期去库存依然任重道远。
大米进口仍然较高。1~3月我国进口大米76.6万吨,同比减少11.2%。虽然一季度大米进口有所下降,但净进口量仍达45万吨左右。随着国内稻米价格持续下跌和国际米价上涨,国内外大米价差大幅缩小,但目前仍有400多元/吨,进口利润依然不低,短期大米进口仍可能保持较高水平,对本就供大于求的国内稻谷仍有较大压力。
后期可综合施策多措并举
继续适度调减稻谷种植面积。虽然今年调减1000万亩水稻,但稻谷产量减幅可能有限,年度产大于需状况仍难根本改观。若能在今年基础上再减1000万亩,使国内稻谷产量再降500万吨左右,年度产需达到平衡略有结余,将减轻政策性稻谷去库存的压力。同时,增加优质稻和一季稻的种植,减少普通稻和双季稻的面积,让农户减产不减收,真正实现提质增效。
继续下调政策性稻谷销售底价。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下调后,虽然新稻上市未必会启动托市收购,但在稻谷年度产大于需的压力下,市场收购价有可能逐步向托市价靠拢,很可能低于2017年稻谷的拍卖底价。而在目前新稻价格仍高于2017年拍卖底价的情况下,2017年政策性稻谷拍卖也没有出现火爆现象,主要还是拍卖底价高于市场预期。后期2018年新稻上市后,预计成交将会更加冷清。只有继续将政策性稻谷拍卖底价下调至市场价附近,以质定价,才能加快稻谷去库存。
加大出口、减少进口,缓解国内稻谷供应压力。争取用1~2年时间,通过市场化方法,使国内稻米市场重心小幅下移,提高国内稻米质量,提升大米出口竞争力,减少大米进口,改变近年来大米净进口量较大的局面,为国内政策性稻谷去库存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。
刺激稻米需求增加。近年来,由于稻米价格偏高,食品和肉蛋消费增加,我国稻米需求持续减少。从经济发展规律看,后期稻米口粮需求仍有可能减少。现阶段可以通过政策、价格等手段,提升工业用粮、饲料用粮等方面的消费,刺激大米需求短期增加,加快稻谷去库存。
立足大连,面向全国,服务三农,以电子交易为核心,以农产品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配套,以农业产业数字化为手段,创新业务模式,应用先进技术,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中心,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建设。